二水公司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常年坚持在外省开拓市场,从2009年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陆续承揽了勘察、地灾、施工等项目,足迹遍布四川、江苏、安徽、河北、陕西等省份,累计外省项目合同额8千多万。这支不惧挑战走出去的团队就是第十四工程处——一个不足十人的小集体。
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2009年,正值辽宁地质矿产勘查局提出“两个拓展”发展方针,做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二级经营者选择了观望。在二水公司领导班子的支持下,十四处成立了成都分院,饱含热情、义无反顾地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用十四处负责人的话说“观世界才有世界观,有了政策和领导支持,我们才能走得更稳健。”
四川的地质地貌情况与大连地区差异巨大,选择将开拓市场的落脚点放在这里,挑战重重。而凭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十四处险中求变,在竞争激烈的四川市场慢慢摸索,一点点探路,逐渐熟悉了当地的工作流程和市场形势。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一直在省外市场拼搏的十四处在成都市承揽了1020万的新景·鼎南川宇项目基坑降水及支护工程,这次项目的成功经验为未来开拓更大市场打牢了基础。
同年,十四处又参与到国家电网投资的“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中,负责南京±800千伏换流站桩基施工标段,合同额668万元。这个项目也受到了二水公司班子领导的重视,电网施工标准远远高于普通商业施工标准,对施工的方法、步骤要求、现场安全文明要求更加严格,从进场材料报审报验到成桩检测检验执行标准均按行业内最严标准执行,监理全程监督,大小检查不断。通过这个项目,十四处的技术员快速地历练和丰富了自己,2个月的现场作业经历相当于之前几年的所学,团队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这让十四处真正打开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也更坚定了继续学习先进、合作国企的经营方向。随后的四年间,十四处趁热打铁陆续参与到国家电网在江苏泰州、安徽古泉、河北张北和陕西陕北等四地的换流站桩基基础项目中,连续完成的高质量项目受到甲方的认可,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
众所周知,远距离运作项目意味着更大的开销和更多的投入,为了联系项目,十四处的负责人丛开晓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奔波,有时一个月不算飞机票,光往来各地的高铁票就16张。每个项目开工前,都需要1-2个人负责提前半个月到施工驻地熟悉情况,设备、人员、材料、住宿这些都需要现找,通常这个“打前站”的后勤保障工作由两位多次带队的项目负责沈杰和王志锐负责。这两个人话都不多,却总能快速地在交流不便、荒山野岭的工地现场为项目组“安个家”,保证项目按期开工,轻车熟路的背后是一份多年的磨砺。十年间,十四处边闯边成长、有苦有甜,一路观世界,用坚持消淡了走出去的苦涩,沉淀着经验,建立了更为朴实、开阔、包容的世界观。
远离繁华的坚持
“又要走了吗?”这是十四处的人最常被问道的话,通常一个外省项目开工后,除会计外其他人全部要在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野外项目里待上少则三个月,多则八九个月。为了项目说走就走是十四处的常态,到了工地立刻开启宿舍和现场两点一线的生活,租的房子里最好的房间都留给值夜班的年轻技术员,像老大哥一样没有架子的领导总是抱着一床被就睡到了沙发或者直接打地铺。由于灌注桩对施工技术的要求,项目组必须保证24小时有人在施工现场值守,倒班作业,大家自然而然的互相体谅,不能熬夜就尽量调成白班,没有计较只有协作。为了不影响值夜班的同事休息,十四处的会计小唐养成了白天不给项目组打电话,尽量在工作群里咨询工作的习惯。不打电话是体恤,打电话更是关怀,项目里最年轻的小高说夜班最暖心的事就是领导凌晨以后打来叮嘱注意安全、注意保暖的电话。11月初刚刚结束野外施工的陕西省某换流站项目地处偏远山区,周边荒凉,初冬的陕北地区后半夜温度都是零下,伴着风沙和偶尔的小雨,夜班的技术员在没有挡风取暖的地方一站就是一夜。第二天见着枕头,倒头就睡,提着这样一股劲儿拼到项目结束,组里的人基本都得病一茬。
远离繁华的城市,在工地没日没夜、粗茶淡饭的日子属实清苦,可组里两个90后小伙儿宋时旭和高亮早已适应了这样既单调又充满责任的工作方式,尤其在今年刚结束的项目里一直坚持夜班,承担了大部分现场工作。付出就有收获,曾经在家被照顾的年轻人沉下心来扎根在工地,迅速地成长。为了按期完工,10月初十四处向公司借调了两名青年技术员,其中的李金玉也是一名90后,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加入十四处这个融洽的“大家庭”了,两次参与外省施工项目的经历让他接触了书本和考证得不到的知识,快速地适应环境,学到了很多现场协调沟通及灌注桩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比起逐渐成熟的90后,十四处的两个80后项目负责人沈杰和王志锐有来自妻子和家庭的支持,干起工作来更多了一份坚韧和担当。一年有大半年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忙的时候连跟孩子手机视频也聊不上几句。撇家舍业的他们在现场都是独当一面的骨干,在家却是指不上的丈夫、出差的爸爸,他们的拼劲和韧劲都奉献给了项目。连体重都有规律的跟着项目变化,开工前160斤的体重,5个月的项目跟下来,直接减重30斤。与离家千里、昼夜辛苦相比,他们的家人心甘情愿地分担着琐碎的家事,为他们撑起温暖的家。
从带着期待走出去的尝试到融入骨子铁杵磨针的坚韧,小家、大家,故乡、远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聚散离合中体验着自己的奋斗人生。
无需多言的感动
在二水公司十四处一直给人默默耕耘的感觉,队伍小、收入中等,除了会计小唐都是话少的理工男,经营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可这个队伍却出奇的稳定。很多人会疑惑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团结、风雨同舟呢?当深入了解他们以后,疑问都会自然解开。
十四处的每个人都很低调、随和,工作以外没有上下级之分,领导没有架子,更像个大哥哥一样心疼着每个人。项目刚开工,没雇到厨师,领导会带着大家像家人一样轮流做饭;昼夜倒班、没有食欲,他会每周给宿舍存上一大袋水果、牛奶、坚果之类的零食;人手不够,他亲自带技术员,上完夜班,白天下午接着值班;对于经验少的年轻人也同样信任,犯错从不责备,凡是团队里的困难,不分你我、一起承担。会计小唐说“有一次工作失误,领导没有责备,这反而让我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在融洽的小团队里不责备不是纵容,而是一种更柔性的管理方式,会催生出更强烈的信任感。2016年一名技术员家庭出现困难,突然的变故让他无心工作,怕拖累到部门,深思熟虑后他提出辞职。在了解完具体情况后,领导只用一句话安抚了他“你就在这待着,我们等你两年。”之后的两年,这名技术员的工作被分担,工资照常开,2018年情况好转后,他开始间断着上班,工资依然不减。这份像对待自家人一样的包容感染着十四处每个人,他们没有人去嫉妒、攀比,相反都在工作生活中给予彼此更多的帮助。
十四处这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朴实肯干,对家庭对同事对单位,他们没有过多的仪式感,却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将辛苦化作习以为常,用担当互相扶持,用信任互相成就,风雨同行、荣辱与共、使命齐担。